1640四海扬帆_第5章 高雷之战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章 高雷之战3 (第1/2页)

    袂花江海口东侧,吴川县东五公里,博茂巡检司城。

    李明忠最大的几条船为避风也退到广州湾东海岛,吴川博茂留有几十条舢板小船,在博茂堡的江对岸立有一座木制水营,与博茂堡夹袂花江而守。

    北方鞑兵军旗和明军军旗在相距2公里的位置上遥遥相望。

    南方远处淡蓝色的海天一线,河口淡水与海水颜色泾渭分明。

    如林的桅杆从海平面升起,城墙上的明军发出一阵欢呼。

    守将冷雄杰松了一口气,援兵来了。

    看见桅杆到水师抵达还有好一阵,冷雄杰走到北城墙,向外观察。

    城外空地上有几十堆烂木头,那是盾车和其他一些攻城器械的遗迹,再往后就是鞑靼人的军营。

    由于鉴江河和袂花江的切割,战场上的鞑靼人实际分成了三个部分。

    靖藩一翼绿营满编4000,下辖前后左右中5个营,自然不会全部出动,在广州还有几百人留守。连得成一路收降了不少明军,剃发后一体进营关粮,冷雄杰估计他的兵力在4000出头。

    鉴江西岸是连得成本部主力所在,有3个营2500兵。鉴江东岸和袂花江西岸是参将曾养性的前营,袂花江东岸是守备江元勋的右营,两营各有7,800兵。

    明军在吴川有三座城堡,吴川城左翼宁村巡检司城,右翼博茂巡检司城。其中宁村堡与吴川同在岛上,只有博茂堡在陆地。

    连得城围城初期曾以博茂为重点攻击目标,李明忠把能打的狼兵、獞兵全配属给冷雄杰,死扛了绿营第一波攻击。连得成只有7门加农炮,轰不开加厚的博茂城墙。绿营采用原始战术,造盾车,掩护民夫填壕、蚁附登城。

    冷雄杰也有4门加农炮,明军未与绿营打炮战,弹药全省下轰盾车。轰掉盾车后,再用佛朗机、虎蹲炮、鸟铳打后面的裸体步兵和民夫。

    连得成攻城几次,死伤200多,不敢再打了,退到3里外扎营。耿继茂给连得成的命令改成围住李明忠,切断吴川与化州的联系。

    两军就这样对峙了几个月。耿藩扎下硬寨,军营外的壕沟挖成蜘蛛网。几场雨后,全都灌满了水。

    围城初期两军还常有小规模交战。到了炎热的夏天,大家都打不动了,就干坐着,大眼瞪小眼,无聊了找些嗓门大的弟兄到阵前对骂一番。骂到后来双方有了默契,都不打炮,纯骂。

    这般对峙原本是对守军不利,没有解围的希望,坐困围城那是等死。但吴川背靠海上生命线呢,邓耀、杨彦迪就在身后的东海岛,大小战船近200艘。邓、杨都是高州人,两部水师也以高州人为主,吴川明军与他们是叔侄兄弟的关系,不可能见死不救。

    耿藩兵有很多人水土不服病倒了,有段时间明军瞭望哨每天都能看见拉死尸出营的马车。

    因为后来未曾交战,冷雄杰现在也搞不清当面的江元勋到底有多少兵。不过没关系,很快就能知道了。

    下午,杨彦迪在博茂登陆,邓耀在吴川登陆。都是高州兄弟,冷雄杰与杨彦迪见面后就是一个拥抱。

    冷雄杰:“计划是什么?”

    杨彦迪:“海康候与邓公在吴川佯攻连得成,掩护我们打江元勋。”

    “我看邓公带到吴川的船和你一样多。”

    “是,但那些船上只有水手,精兵都在我这里。”

    “你有多少兵堪战?”

    “400,你呢?”

    “能抽出200出战。”

    “能否请海康候再调拨一点?”

    “我试试。”冷雄杰立即派出传令兵。

    杨彦迪:“带我看看鞑靼人的军营。”

    秋高气爽,临近傍晚,能见度很好。

    杨彦迪放下望远镜,“我带了4门炮,你也有4门,我们比江元勋的炮多。但一定要切断鞑靼人的浮桥。”

    鞑军江元勋、曾养性两营夹江,浮桥是关键。

    冷雄杰:“我尝试过两次,都败了。江面宽仅100多丈,鞑子从两岸用佛朗机就能覆盖。”

    杨彦迪托着下巴考虑了一阵,“只能晚上干。鞑军有没拉拦江铁锁?”

    “未见。”

    “不行,得再确认。找几个水性好的兄弟今夜摸过去看看。”

    “我马上安排。”

    ……

    夜间,李明忠尽力抽调了150兵增援博茂。

    连得成在主要设防地域鉴江拉了一道拦江铁锁,在袂花江里没有。

    侦察回报,冷雄杰与杨彦迪议定作战计划。

    三天后,月黑风高夜,杀人放火时。

    吴川、博茂于凌晨同时出击,全线开打。

    杨彦迪亲率22艘最快的舢板逆流而上,外侧12艘舢板架了佛朗机与两岸炮垒对射,

    内侧前锋5条舢板带了斧头大刀,后面5艘舢板装满火油、柴草。

    守桥绿营兵乱打鸟铳,杨彦迪的兵就像海上跳帮一样,跳上浮桥下面的木船,二十几个兵冲到桥上,砍翻3个打铳子的鞑兵,剩下的作鸟兽散。

    在西岸援兵到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