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战神朱祁镇_一百六十七章 红得发紫又如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百六十七章 红得发紫又如何 (第2/3页)

臜事,朱祁镇接着说到:“老国公,你是宿将,应该知道,京师,乃是天下之本,京营,就是京师的神器啊。

    这天下能不能安定,说到底,和京营是脱不了干系的。

    所以啊,京营是半点差错都不敢有的,这不单单是为朕,为太子,更是为大明的后世之君,子孙基业啊。”

    张辅听见之后,也是无比的赞同。

    这话,对大明,是分外的贴切。

    中央和地方的军权,尤其是和边军,其中分寸,是极难掌握的。

    边境做大,就极易酿成前唐安史之乱,偌大的盛世转眼之间就荡然无存,自此藩镇成了前堂一百多年的梦魇。

    到了前宋,倒是吸取了前唐藩镇割据的教训,采用强干弱枝的政策,重文抑武,中央禁军保持对边军绝对的优势,的确稳固了局面。

    可这样一来,有宋三百年,几乎全年都是挨打的局面。

    到了大明建立,定都南京,北元威胁尚在,朝廷不得不在北边重兵防守,再加上当初的塞王之策,每一位塞王手里,都掌握着近万的兵马。

    不过好在太祖皇帝是个狠人,建立的京营也是硬的很,中央与边军保持着微妙的制衡。

    到了永乐年间,为了避免鞭长莫及,太宗索性将都城迁到了北平,形成了如今天子守国门的局面。

    天子守国门,换一句话说,守国门的军马,都是天子可以掌控的。

    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京营必须保持强大的战力。

    只有京营强大了,皇帝的枪杆子才硬,枪杆子硬了,腰杆子自然就硬。

    历史上,京营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万历三大征之后,更是损耗了几乎全部的骨血。

    皇帝的枪杆子不硬,遇到了农民起义或是外族入侵,就得依靠着各地的客军。

    这些军马忠心倒好,要是不忠心,各地的军头就出现了。

    所以崇祯一朝,除了李邦华整顿一时出现了昙花一现的生机,其他时候,京营都是一副要死不活的模样。

    没有直系兵马的支持,这皇位,怎么可能坐得稳。

    哪怕现在朱祁镇已经让石亨去辽东斩除还未长成的女真人,但他自己心里清楚,这都是治标不治本。

    最好的办法,就是京营必须强大。

    讲武堂,是提供新鲜的血液,是为了保持军队的职业化。

    而朱祁镇手上要做的,就是建立一个共识或是制度:谁敢染指京营的任何东西,都会成为朱家的敌人。

    规矩先立下,若是真的有不长眼的要犯,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所以啊,拿风头正盛,红的发紫的英国公府作为切入点,再好不过了。

    哪怕朱祁镇说张輗,张軏已经分家,可他们还是张家人啊。

    朱祁镇别有深意的说到:“老国公,这是私话,这玉不琢,不成器啊,有的时候,现在还能遮掩,以后呢?总不能遮掩一辈子吧。”

    张辅醍醐灌顶,“臣,明白了。”

    离去之前,朱祁镇还讲了一件事。

    他已经和户部商议了,要再下西洋,从内帑拨款三十万两。

    不知道英国公府,有没有兴趣一起呢?

    待送朱祁镇离开之后,张辅回到堂中,黑着脸坐了半响。

    下人奴婢们见公爷这个样子,一个个也都是提心吊胆,走路垫脚,生怕哪里出错,撞在正当头,惹恼了公爷。

    “张福,张福……”

    张辅猛然开口,粗红高嗓喊了起来。

    “这呢,这呢,老爷我在这呢……”

    一个上了年纪,五旬左右的人一路小跑过来,正是英国公府的大管家张福。

    “张福,你去老二,老三家走一趟,告诉他们,立马给老子滚过来,晚了一步,老子当着爹的面前打断他俩的狗腿。

    对了,还有他俩的家眷,一块过来,听见没有。”

    “听见了,听见了,小的这就去办,这就去办。”

    张福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待张福离去之后,张辅喊来一个吓得哆哆嗦嗦的丫头:“去,把夫人请来。”

    待张夫人来了之后,张辅将自家夫人拉倒了库房。

    英国公府的库房是个墙厚房高的单独院子,这院子共有上方十间,左右厢房二十间,而且这其中每一间,比寻常的房子都要高大许多,自然更是能装。

    但是这一个个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