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养殖_第二十六章 皮影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皮影戏 (第2/3页)

了一辈子,都没有用过普通话教。

    周恒给她翻译。

    刘老师这才知道,原来姑娘是个外地人。

    那作为本地土著,肯定有义务将本地的特色,介绍给这个外地人了。

    他指向老何,说道:“老何是我们这一地区的皮影戏传承者,被返聘到市民俗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当顾问。我们是有时间,自己私下练一下。”

    周恒有点吃惊,他小时候去这家人家去偷瓜吃,还不知道他是唱皮影戏的呢。

    没想到现在倒被市里返聘了。

    想来也是,他小时候处在那个时代,正有很多东西已经被淘汰掉,皮影戏也能算是“四旧”中的一种,估计也受到了波及。

    其实不只皮影戏,很多东西都被淘汰掉了,都快断了传承。很多年龄小的孩子们,只听说过这么个东西,但没有看到过。

    周恒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老何明明是个皮影戏专家,当时为什么却只在家务农呢?

    这其中的缘由与遭遇,估计也跟那个时代许多人差不多。

    老何这个人现在的打扮很有趣,不剩多少头发的脑袋,梳着个大背头,油亮油亮的,透着头皮。

    身上的衬衣虽然不新,但极为笔挺,下摆扎在西裤里头,皮鞋旧而擦得很干净。

    天这么热,手里头还拿着个茶杯,要拉梆子敲节奏的时候,就把茶杯搁桌上。

    周恒记得小时候,村干部就时兴这样的打扮,走在泥腿子的村民之间,油然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干部派头十足。

    但是时隔几十年,干部的潮流都进步了,他怎么还这样一幅打扮?

    周恒作了个大猜想,可能老何还活在几十年前呢。他认为被市里返聘,多少算是个干部了,所以得讲究一点派头。

    如今,两个人都已将年届古稀,就剩下这点爱好了,倒也挺好的。

    江晓萱也对这门艺术很感兴趣,拿起一张张颜料鲜艳的小纸人摆弄着,很是惊叹。

    她年龄比周恒还小几岁,很多东西根本就没有见过。

    说起来,这一带倒是挂着“皮影戏之乡”的名头,但几十年没怎么见过有人演,周恒这个当地人,都快说不上皮影戏的滋味了。

    关于皮影戏,周恒倒是有一些了解。

    其实全国种地都有不同风格的皮影戏。

    传说最早是出自于汉武帝时期,到唐宋开始兴盛,元朝时期甚至还文化输出,土耳其现在还有皮影戏的分支。

    清朝时大概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吧,但清末世道乱了,朝廷开始打压。再后来,世道更乱,这项艺术就更加停滞不前。

    解放后,皮影戏迎来一阵复兴时代,但“破四旧”后,这个行业几乎消亡。

    到了现如今,这些快消失的旧文化,又逐渐被人记起,然后拎出来说加以复兴。

    只能说时代使然吧。

    惋惜,但无奈。历史总是马不停蹄的向前走,不会等任何人或物,追不上就只能被淘汰。

    江晓萱实在是感兴趣,而刘老师和老何,也因为多了她这个虔诚的观众,而起了兴致,当场拉起了幕布,唱起了一出。

    门一关,窗户紧闭,屋里漆黑一片,而皮影戏的幕布后面,则亮起了几盏灯,一个个描画鲜美的角色,被操控着贴上了幕布,呈现给观众。

    观众看到彩色的皮人或走或站、或打或舞,全是由后台的人在操控着人物的关节。

    刘老师自拉自唱,老何一人操控着三个角色皮人,也唱着配角的台词,两个人也演了一出戏。

    江晓萱全程拿相机录制着,感慨着艺术的伟大。

    近七十岁的人,唱起来仍然这么豪迈有力,艺术真是能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