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饶命_第七章 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 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第1/2页)

    崂观海一万个不服加惊愕,可话是师叔祖吕无相亲口说的,不由得他不认。

    他修为虽不高,但早在百年前就已开了灵瞳,一眼便能看出,这少年三花未开、阳火也只是比凡夫俗子略微旺盛一些。

    如此水平,别说是仙苗道种,就是连初阶修炼者的标准都达不到,绝非什么世间罕有的先天才宝之人。

    也正是因此,他才会看不起这个无甚独特的少年。

    如果让他知道,李长年是个连灵根、妙骨这最起码的修行资质都没有的渣渣,不知会不会怀疑道生。

    他有些尴尬地朝这‘被眼瞎师叔祖收为真传弟子、不知修了几世厚福’的少年,做做样子地拱了拱手,压低声道:“恕观海眼拙,还请…小师叔见谅。”

    师叔就师叔,还非得加个小是几个意思。

    李长安也拱手回了一礼,面上学着师父吕老道露出个平淡的、令人一看便觉得索然无味的笑容。

    心底还是有些暗爽的,起码知道自己师父,还是个护短的。

    另外,既然是同门,这崂什子还是‘晚辈’,那衙门奖赏可就好说多了。

    李长安心底盘算起如何搞钱,吕无相则看着小徒弟一副识大体的懂事模样,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

    十六年了,当年的娃娃,长成了如今的半大小子。

    可是,也到了他师徒二人缘尽分别之时。

    吕无相本性温厚随和,千年道生从没像此时这般争过面儿。

    可他心知,他能为长安做的,已经不多了。

    长安从小到大就想着下山看看外边的世界,可他这个做师父的,竟连这种说起来极小的愿望都没能做到。

    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长安灵觉中的那缕真识,随时都会苏醒,也随时都有可能脱体而出。

    若不将长安困在青泉山中的阵法内,他怕自己来不及将那缕真识,收入师父留下的[希声珍珑]中。

    而这缕真识,是师父留下来的最后一缕真识了!

    若丢失,师父便再无归期。

    三百多年前,无极仙山悲呼峰尊主,也就是吕无相先师,只身前往荒渡涯镇守魔窟之门。

    这一守,便是两百多年时光。

    十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正在闭关参悟《无上妙法》的吕无相,突然收到先师殒身前的灯影传信。

    随后,他开启[识神大阵],封禁悲呼峰,悄然离开无极仙山。

    这十六年间,他敛气凝元不露真息,切断了与无极仙山的联系。

    而知晓他行踪的,只有那位大师兄——泰然峰尊主斗元真人。

    先师最后一念的培元时限将至,斗元金仙显化来寻,便是催促他回无极仙山。

    再不回,恐怕就得出大事了!

    还有七日,若七日后,长安灵觉中那缕真识仍无法苏醒,那就…

    一念及此,吕无相微微摇了摇头,又看了李长安一眼,眼神有些不甘、不舍与惋惜,还有一丝思索之意。

    最后七日了,就让他好好陪伴自己的小徒弟,看看这俗世人间,走完此生最后一程吧。

    ………

    正盘算着怎么开口朝大个子师侄崂观海要钱的李长安,突然打了个寒颤,扭头看向师父。

    ‘莫不是被看透了?’李长安心忖,‘师父啊,您老两袖清风仙人作派,可咱俩总得吃饭不是。搞钱这种事情,您不干也别拦着徒儿我啊。’

    随即,他又快速扫了崂观海一眼,心下有了计较。

    这位大叔...大师侄,也是道门中人。敢情,当今的世道,道门中人也是可以当公务员的。

    他身上穿的跟刚刚看到的捕快略有不同,出外勤而不是在衙门坐班,应该是个不大不小的官儿。刷子肯定是有两把的,那么,他都解决不了的妖孽,必非一般妖孽。

    不过,以他前世阅片无数的经验来看,公孙府院内的现场,与其说是妖邪虐杀,倒更像是变态杀人狂刻意营造出来的恐怖效果。

    反正不管是破案还是捉妖,准则只有一个。

    钱,不能少。

    况且,他也不好妄下定论,毕竟妖怪杀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形,他也没见过。

    目前最紧要,收集足够多的有效线索,为坐地起价、哄抬师父除妖收费标准,打好基础。

    那就先盘盘看吧。

    李长安很快有了主意。

    “崂师侄,麻烦问一下,这些被害者尸体怎么现在还陈尸于此处?”

    崂师侄…这叫的还挺顺溜。长都没长齐,倒是很会顺竿上。

    崂观海心底不悦,面上也不好表露,扯着嘴角礼貌而生硬地解释道:“凡邪祟妖物杀人性命,死尸断不可妄动。

    需待解了怨气,方可挪尸。否然,恐会引起诈尸或怨灵流蹿、附他人之身甚至夺舍的乱象。

    观海已在府宅各处布下除怨箓,再过一个多时辰,收箓焚之,便算了结。”

    查案加超渡,这操作可以啊。所以,这也是道门中人能当上公务员的原因吧。

    多门手艺,多口饭吃。无论何时何地何世界,这都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李长安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