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天山_第十六章 不爱红装爱武 装【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六章 不爱红装爱武 装【下】 (第1/4页)

    女兵们驻地就在先前刘振华连队所驻扎的老满城。

    原先在老满城的部队全部奔赴天山南北的各个垦区,营房刚好空了出来。

    “咋都是一群女娃娃……”

    进入曾经自己熟悉的营地,看到这里已经换了主人,刘振华不禁有些感慨。

    但当他看到女兵们的时候,却和李处长抱怨了起来。

    这些女兵的年龄最多二十来岁岁,小一点的还有十五六岁!

    这个年纪,该是还在父母身边撒娇才对。

    “这位同志!你是笑话我们年纪小吗?”

    刘振华是个大嗓门,心眼子又直,从来不知道什么是悄悄话。

    刚才抱怨被一位女新兵听了去,当场站起来就要和刘振华理论理论。

    “主席和总司令都说了,革命工作不分高低大小!”

    刘振华还没反应过来,这位女新兵接着说道。

    把主席和总司令抬出来,着实出乎了刘振华的意料。就连李处长也没想到这名新来的女兵竟然如此伶牙俐齿。

    刘振华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再加上许久都未见过姑娘,本来天不怕地不怕的他,竟然开始害羞了起来……朝李处长身后挪了挪,但眼睛却不自觉的仔细打量起来这位身材单薄,脸庞和脖子已经被西北的太阳晒黑,还扎着两根粗鞭子的姑娘。

    李处长听出她的口音带着浓浓的山东味儿,刚好自己的老家在东北,祖上是从山东“闯关东”过去的。这么多年在部队里,杂七杂八的话弄得他自己的口音都杂了。

    为了和这位新女兵套套近乎,他很费力的用自以为标准的山东话开腔,结果人家根本不吃这套,自顾自的又坐了回去。

    刚吃完晚饭,军区派来的文化教员正在给她们上识字课和理论课。

    “李处长!”

    一位女干部走上前来,给李处长打了个招呼。

    “桂香大姐!这位是刘振华连长,从沙梁子垦区借调来运水。”

    李处长也回了招呼,顺带介绍了身旁的刘振华。

    “刘连长的大名早就听过!战斗英雄!后来听说也调来了咱们后勤部。”

    桂香大姐和李处长是本家姓,也姓李。

    刘振华调来后勤部之前,她已经离开新疆去了兰州,接应这批新参军的女兵。

    铁路只通到这里。

    接下来就得坐卡车,走土路。

    光是这么多人的给养,就是个大问题,得在当地筹措。

    “路上走了多久啊?”

    李处长知道刘振华调来后勤部这件事始终是他心里一根刺,生怕被李桂香提起,惹得他掉脸子,赶忙转移话题问道。

    “哎,两个多月!这些姑娘真是吃苦了!”

    桂香大姐叹了口气说道。

    “那个娃……姑娘叫啥名字?”

    刘振华努努嘴问道。

    方才和他争论的那名女兵,正在帮着教员组织纪律。

    桂香大姐笑着回答道:

    “赵明霞!沂蒙老区来的。”

    “哦……”

    刘振华应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桂香大姐却是打开了话匣子,兀自不停地说起关于赵明霞的事情来。

    解放前,赵明霞家里人多地少,父母死后,主要的收入来源都是靠着给地主家里种菜的叔叔接济。

    赵明霞有三个妹妹,还有一个弟弟,作为老大,她不得不早早当家。

    “抗日的时候,鬼子一个据点离他们家的村子就三百多米!每次来扫荡,她都带着弟弟妹妹们躲到芦苇荡里,等天黑了,鬼子走了才敢出来。”

    那时候整个山东全省沦陷。

    即便是完整经历过八年抗战的刘振华都无法想象沦陷区的人民们该是过得怎样的日子!

    想起这段历史,他就恨的咬牙切齿!

    沂蒙山作为革命老区,“八路军”和“共产党”是那个年代最温暖的希望。赵明霞告诉李桂芳说,每次鬼子来扫荡时,八路军都会穿着便衣,混在村民之中,指挥大家逃生、反扫荡。

    也就是在那时起,赵明霞便萌生了参军的念头!

    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组织村民斗地主、批恶霸、抓汉奸,把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给穷人。还在村子里成立了农会、民兵队、青年团、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

    赵明霞之所以能帮着文化教员组织工作,正是在老家解放区开办的夜校里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这些姑娘来参军,她们家里同意不?”

    刘振华问道。

    “谁家不心疼啊!都觉得新疆又远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