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零八章 长坂之败 3 (第1/1页)
曹操在樊城扎寨,并不着急追赶刘备,一是因为前面的道路难行,第二就是因为贾诩已经设计陷进,谅刘备难以逃脱。 曹操在樊城停止前进,主要还是襄阳的事情,他使人渡江至襄阳,召刘琮相见,使者的言语颇为傲慢严厉。 刘琮毕竟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一个人从来就没有出过远门的官二代,以前有刘表的庇护,自然可以嚣张跋扈,但也只是欺善怕恶。 他想起传言中曹操的厉害,因为畏惧而不敢前往樊城。蔡瑁张允多次催促前往,刘琮皆不改变主意,反而让二人前去探路。 曹操这样做,自然是要给刘琮一些脸色看,同时也试探一下他的真心,曹操也怕他是诈降。 刘表的心腹手下王威,见曹操如此不待见刘琮,心中甚是不平,就偷偷告诉刘琮,让他于险处伏击曹操,只要能抓住曹操,就能威震天下。 刘琮小孩子心性,胆小怕事,哪能做得了如此大事,又对名震天下怦然心动,不敢定夺,密告蔡瑁,差点让蔡瑁杀了王威。 蔡瑁见刘琮不敢去见曹操,毕竟人家才是名义上的荆州之主,也不敢相强,只得与张允同至樊城,拜见曹操。 蔡瑁见到曹操,辞色甚是谄佞,有问必答,曹操大悦,当场加封蔡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张允为助顺侯水军副都督。 曹操要收买荆州人心,给两人的封赏不薄,二人大喜拜谢,又代为刘琮谢罪。 对刘琮的抗命不从,曹操心中非常不喜,但毕竟荆州还在刘琮的手上,也不能苛责,免得节外生枝,就安抚道: “刘景升既死,其子降顺,吾当表奏天子,使永为荆州之主。” 蔡瑁张允一听曹操这话,就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归见刘琮,转告曹操答应保奏他永镇荆襄的话语。 刘琮听了大喜!次日,他还是不敢独自前往,与母蔡夫人赍捧印缓兵符,亲自渡江到樊城拜迎曹操。 曹操在刘琮的引领下,领兵渡江进驻襄阳,至州牧府坐定,蔡瑁等人已经把荆州官员召集在一起。 曹操对众人非常客气,分封蒯越傅巽王粲等人为候爵,所有来人,无论官职大小,均有封赏提升,众人皆大欢喜。 惟有刘琮永镇荆襄一事,曹操也没有食言,对刘琮很是勉励了几句,说是要等皇上的旨意。 曹操在襄阳住下,第三日就有圣旨到来,刘琮并没有永镇荆襄,而是被迁为为青州刺史,并没有开府建衙的权利,而且要求即刻起程。 刘琮闻命大惊,这等于是一个虚职,和刘备的豫州牧是一个意思!再三推辞,想要留在荆州,曹操以圣旨不可违为由,不许刘琮停留。 刘琮只得与母蔡夫人同赴青州。只有故将王威相随,其余官员俱送至江口而回。 荆州未定,曹操杀害刘琮或许有些顾忌,但只是催让他上任,却没有什么。 在封赏刘琮之前,曹操已经把刘琮手下的官员全部封赏,就是要先把他们全部变成了自己的手下,再把刘琮的荆州牧改成青州刺史,就再也没有人替刘琮说话了。 至于所谓的圣旨,那还不是曹操一句话的事情。如果先把刘琮改为青州刺史,很会给荆州官员一个“食言而肥”的印象,也可能就要引起其他变化了! 一转眼,曹操在襄阳停留十余天之久,而刘备还在往江陵进发。荀攸首先有些沉不住气了,向曹操进言道:“江陵乃荆襄重地,钱粮极广。刘备若据此地,急难动摇。” 曹操笑着说道:“此事我岂能不知,只是前面的道路狭窄,且路崎岖难行,大军难以展开,还容易被埋伏,贾文和早就安排好了探马,反正刘备随百姓而行,脚程不快,我们索性远远吊着就行了! 荀氏叔侄和刘晔徐庶等几个谋士,虽然不是外人,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对汉室非常顾念,要是讨伐孙权还没有什么,但对以仁德闻名于世的刘皇叔,他们就难以下手了。 贾文和如此算计汉室宗亲刘皇叔,曹操也怕他们几个抹不开情面或者看不惯贾诩的所作所为而透露内情。 因此,曹操并没有把贾文和的谋划透露给他们,就算到了现在,他还是含糊其辞。 正说话间,好像在印证曹操的话语,贾诩派来的探马报告说: “刘备带领十余万百姓,日行止有十数里,这十余日下来,只走了三百余里,但张飞殿后,防备很严,难以近前,估计还有数日,就能进入当阳县长坂坡。” 听到“长坂坡”三字,曹操就知道,该自己领兵前去参与贾诩精心设计的那场围歼盛宴了! 曹操立即击鼓聚将,安排各部精选数千铁骑,合计五万步骑,都是精兵,星夜前进,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大军。 因为是非常辛苦的追击战,曹操留下曹仁和众位谋士守襄阳城,他亲领大军追击刘备。 刘备不足两万的兵马,保护十数万百姓前行,一程程挨着往江陵进发。 赵云还是领一千兵马保护诸将的老小,张飞领三千精兵断后。 孔明随刘备而行,随行保护的人马由陈到统领,也有两千精兵,走在队伍的正中间。 正行间,一阵寒冷的山风吹来,诸葛亮没来由出现一种不祥之感! 他猛然想起了长坂坡那段十余里地的开阔地,如果被曹操的骑兵追上,前面又没有兵马接应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诸葛亮打了一个寒颤,想起了刘琦接应的兵马,不由问道: “云长往江夏搬救兵,去了十余天,绝无回音,不知若何。” 刘备也有一种心惊肉跳之感,听了诸葛亮的问话,刘备在心里怀疑: “莫非是因为云长到了江夏,表现太过强势,让刘琦心中不快,没有求来救兵,反而自己陷入险境?” 刘备知道关羽是宁折不弯的性子,越想越有可能,不由对孔明说道:。 “敢烦军师亲自走一遭。刘琦感公昔日之教,今若见公亲至,事必谐矣。” 孔明允诺,便同刘封引五百军,先往江夏求救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