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32进退(四) (第1/2页)
和一般习惯于坐镇后方指挥的儒将不同,因为常年统带马军,祖大弼酷爱亲冒矢雨。虽说重甲庇身,且周围永远有十余铁骑死死护卫,安全性上其实比待在后方不遑多让,但经年积攒下来的擅斗之名还是让他有了“祖二疯子”的绰号。 祖氏家族祖上是江淮一带人,朱元璋开朝,作为淮右桑榆子弟从龙有功,获授卫所军职。约宣德朝因职位调动举族迁入辽东宁远卫。后因屡立功勋,不断升职,到万历年间祖大寿、祖大弼的父亲已然成为了李成梁身边的辽东副总兵,祖家在辽东也逐渐成为望族。 祖大弼幼读书,后从戎,崇祯四年满洲围困大凌河城,身为守备的祖大弼领百骑出城哨探,与满洲兵遇,破垒而归,因而闻名。次年,李九成、孔有德等叛于登莱,祖大弼等驰剿,复立功,以至于山东叛军有“所怕者唯关外兵”言。 及这两年,朝廷调辽兵援剿中原、西北群盗,祖大弼被推举为守边良才,先任陕西总兵,后改宁夏总兵。洪承畴自陕北南下,他亦受调合兵到了略阳。和凶悍霸蛮的祖大乐有所不同,祖大弼比较听话,或说比较隐忍。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堂弟,到底关系远一些,不太晓事,祖大弼却清楚自家大哥肩上的担子以及与朝廷的博弈。他的想法很清楚,便是尽量不给大哥惹出是非。不过,洪承畴对他的态度,却让他十分不快。 和此前对待曹文诏相类,洪承畴对这些关宁系出来的军将都是表面客气,实际里无比忌惮提防,内中原因多有,纵然不明说,祖大弼自己也猜得到一二。曹文诏一个关宁外枝尚且如此,更不必提自己这个关宁军首脑祖大寿的亲弟弟了。 之所以痛快接受洪承畴的调遣,从北面南下略阳,祖大弼怀的心思本是借此改善与洪承畴的关系。孰料洪承畴真个蹬鼻子上脸,半点不客气,祖大弼军第一日到达略阳,第二日就被派出去执行扫除周边流寇实力、扩展控制范围的差事。如此打发,明显透着一股子的不信任。 那日洪承畴话说的很好听,又握着祖大弼的手不住嘘寒问暖、好言恳求,祖大弼却明白,自己要不乖乖听话,在这西北客地往后只怕有的是小鞋穿。故此,他并无犹豫,慨然允诺,次日天麻麻亮就率军出城,到今日,算起来已经在野外待了三天有余了。 因怀着一股怨气,在约束部队秩序的前提下,对于部队的纪律,祖大弼基本上是三不管状态,甚至还鼓励手下兵士以“通贼”为理由,劫焚村舍、杀戮百姓。这日,他从别处返程,斥候递报侦察到流寇踪迹,他即刻带人撵了上来。 兵士的素质差距在未交锋前就凸显了出来。崔树强派出去的斥候们虽然都是赵营的军中翘楚,但比起出生辽东、大半生征伐度日的官兵,还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祖大弼手底下的这些斥候早年皆为辽东夜不收中精锐,最凶险时,甚至渗入过满洲或是蒙古诸部的后方,侦查与反侦查能力绝非赵营大多数半路出家的斥候可比。 当时的情况是,赵营的斥候被监视了近两刻钟而毫不知觉,以至于祖大弼亲领劲骑响天动地杀过来,他们才幡然大惊。但这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最佳的预警时机,也直接造成了崔树强主力应变仓促的窘境。 赵营的数十名敢死之士在遭受了不断的弓矢打击后,终于在刀盾手的配合下稍微稳住了阵脚,而此时,前方的道路上,已然抛下了将近二十具尸体。军官们高声呼喝,十余名长矛手跃步上前,猫腰躲在刀盾手后,将长矛自盾牌的缝隙中探出,并将另一端斜抵在地面上,以组建最简陋的拒马。 这条土路并不很宽,数十名赵营敢死之士堵在一处,几乎充塞了整个宽度。随着官军越迫越近,大部分人都看出了冲来的这支官军骑兵装备精良,不单骑士身负重甲,座下战马也是面帘、鸡颈、搭后等披铠皆备,有少数甚至有着完整的马身甲。这些重甲骑兵团簇着冲锋,声势浩大,就如同咆哮着的春雷滚动在道上不断震撼着对面赵营敢死队的心灵。 纵然身怀必死之心,这些赵营的敢死之士面对愈加接近的这些钢铁猛兽心中依然不可遏制地生出惧意,这无关意志,全是人最原始的生理反应。有些人控制不住情绪,裆下早已湿了一片,但他们的脚下还是生了根般纹丝不动。 崔树强双目大睁,死死盯着道上的情形,同时以余光监督后方主力阵型的排布进度。他也是风里雨里历经残酷的老人了,按照往日的经验,他确信,有这如此护甲强度的官兵骑兵,绝对会义无反顾地撞入自家堵在路上的敢死队中。这是一种骑兵使用效率最低的战术,但也是最为广泛的使用方式,原因往往很简单——大多数军官并不具备灵活使用骑兵的能力,而且直接冲锋往往能在真正接仗前就令步兵阵型因惧崩溃,故而大多数情况下堪称简捷有效。 即便没有护甲,凭着清一色的单衣轻骑,在军事素养普遍低下的西北诸省,不分官贼,许多将领都会不假思索发动冲锋。因为见得多了,所以崔树强认定有这种护甲等级的祖家兵不会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