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安史之乱 (第1/1页)
李三郎登基,改国号开元,意为新的开端,可其面临的形势却并不容乐观,朝廷数年以来的积病集中爆,亟待处理,吏治腐败、国库不丰、内忧外患、军心不稳,幸得李三郎并非李显、李旦之流。 李三郎励精图治、拨乱反正、眼光精准,提拔贤能,先后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名相;以法治国、严于律己、虚怀若谷、善于纳谏;主导兵制改革,边疆稳定,文化上也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展,诗人、文豪层出不穷,一时间政通人和,不到数年李三郎便将大唐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若说太宗皇帝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开创了大唐的盛事,那李三郎便是将大唐盛事推向了极盛的顶峰,堪称千古一帝。 可奈何事情往往物极必反,当一切达到顶峰之后,必然又走回了下坡路。 开元二十年,幽州。 市井间出现了一个胡人,体型魁梧、异常肥壮,此人年方三十,整日游手好闲,尽干一些倒买倒卖、偷鸡摸狗之事。这日不巧,盗羊之时整好被官家当场抓获,扭送至了衙门,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对偷盗之事异常愤恨,未多做审问,直接下令欲将其乱棍打死。 生死关头,胡人大惊,情急之下,大声呼到:“大人不是欲消灭入侵外族吗?可为何要在此时打死吾?” 张守珪听罢,心中暗自想到,此人言之有理,既然要杀,为何要杖毙于此,但不如让其上战场杀敌,保不齐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于是下令住手,将其编入了军中。 张守珪此人用人眼光独到,此胡人多混迹于市井之间,多与外族相通,各种语言皆能掌握,反应迅捷,又对此处的山川地貌异常熟悉,于是便安排了其专门抓捕敌方的奸细。张守珪此举正好把好钢用到了刀刃上,胡人每次领了任务,绝不走空,立下了不少功劳。张守珪对其甚是喜爱,胡人也对张守珪大加巴结,他知道张守珪不喜欢肥壮之人,于是严格控制自己的饮食,没过多久,就瘦了许多,张守珪见此更是高兴,直接将其收作了义子,自此以后,胡人立刻扶摇而上,平步青云。 可人就是这样,往往得意了便会忘形,胡人一次带兵出征,却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结果大败于敌军,唐军损失惨重,按律当诛,可张守珪实在不忍,便将此事报到了朝廷,让朝廷来做定夺,希望借此换来胡人的一线生机,就这样,胡人被押送到了神都。 此时的张九龄已贵为宰相,此事须经他处置,可当他审问过胡人后,顿觉此人虽面相憨厚,可心中狡邪,一副忤逆之相,何况又犯了如此重罪,二话不说,便坚持判了斩决,并扬言道:“若乱幽州,必此胡也!”。可此事不知为何,偏偏传到了李三郎那里,按理来说,胡人此等官职之人放眼大唐何止千万,可李三郎却鬼使神差的要过问此案,于是将此胡人召到了宫中。 李三郎打量着此胡人,虽身形肥壮,可李三郎却不像其他人那般对其生厌,反而觉得其有些憨态可掬,于是缓缓问到:“汝叫何名?为何犯了此等罪责?” 胡人第一次见到皇帝 (本章未完,请翻页) ,心中自是紧张,于是连忙跪地颤声答到:“回禀陛下,罪人安禄山,所犯。。。” 突然李三郎眼睛一亮,他后面的话倒是没有听进去,只是惊异于他的名字,李三郎再次上下打量着此人,此人虽然体型壮实,可眉宇间确实与那人有几分神似,不待其说完,连声问到:“汝的父亲是何人?” 安禄山一脸惊异,皇帝怎么会突然问起他的父亲,于是支吾地答到:“回禀陛下,罪人不知,自小吾便没了父亲,不曾相见。” 李三郎听罢,不自觉地站起了身子,径自走到了安禄山身前,上下打量着,突然他的目光落到了他腰间的玉佩,李三郎伸手摘下了玉佩,继续问到:“此玉佩从何而来?” 安禄山仍是一脸诧异,颤声答到:“回禀陛下,此玉佩自小便在吾的身上,听母亲说应是父亲所留。” 听到此处,李三郎不禁眼眶一阵红润,接着又身音微颤地问了他的年龄,安禄山如实回答,李三郎掐指一算,心中暗自确定,此人必是当年的赤阎罗之子,可眼下此人犯了重罪,李三郎又不便直接相认,于是又缓了缓自己的情绪,回到了龙椅之上;最终,安禄山免除了死罪,以白身继续回到了军营。此番安禄山可谓是死里逃生,可自此刻开始,安禄山便开始了自己的青云之路,且远远胜于从前。 张守珪见安禄山平安返回,心中大喜,于是继续委以重用,朝廷之中也是频频对其嘉赏,不到数年,安禄山便出任要职,势力日大。 当然,这也与安禄山个人密不可分。自他从神都返回,便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事必先会做人,否则战场上获得再大的功勋,稍有不慎,也会面临万劫不复之地。那何谓“做人”呢?很简单,就是钱!安禄山迹之后,便开始大肆敛财,但这并不是为了自己,他把敛获的巨额财富,纷纷向朝廷中要员行贿,如此一来,朝廷上下纷纷开始为安禄山说好话,安禄山也不负众望,在沙场之上也是频频传来捷报,李三郎心中大为赞许,于是安禄山得以节节高升。 李三郎后来在边疆设置了节度使一职,为了更好地抵御外族入侵,故节度使一职权力极大,而安禄山更是成为众节度使中势力最强、兵力最多的一个。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已年过六旬,遂向李三郎请辞,回乡为先人扫墓,同年因病逝世,大唐最后一位贤相,李三郎一生的挚友自此与世长辞,李三郎大为悲痛,追封其为荆州大都督。 张九龄去世后,奸臣李林甫反倒成了实权在握的宰相,安禄山紧紧抓住机会,对其大肆迎奉、贿赂,到了最后,连李林甫都开始为安禄山大加进言,称颂此人。 李三郎欣慰,再次召安禄山入朝觐见,此时的京城已从神都迁至长安。安禄山入京后,对李三郎极力阿谀奉承,李三郎因其特殊身份,不仅没有反感,反而更是疼爱有加,甚至准其可随时入宫相聚;而长安城的繁华,大明宫的龙气,此时却搅动了安禄山内心深处,不觉间打开了他心中那股深藏的欲望。 天宝四载,李三郎虽已是一名年过六 (本章未完,请翻页) 旬的垂暮老人,可却万分宠爱后宫一人,名曰杨玉环。同年其被封为贵妃,因后宫并无皇后,而杨玉环就成了实际上的皇后。李三郎与杨玉环和安禄山皆交好,在其撮合下,杨玉环与安禄山也建立了关系,安禄山抓住机会,极力奉迎杨玉环,体重三百斤,走路都需他人搀扶的安禄山,为了邀宠,居然练就了胡旋舞,成为了大唐除杨玉环之外,跳胡旋舞最好的舞者。 没过多久,安禄山向李三郎上奏,欲拜杨玉环为义母,如此一来,李三郎便成了他的义父,李三郎心中大喜,这样正好完成了当年自己对赤阎罗的承诺,于是欣赏应允。自此以后,安禄山一门更是权势滔天,荣光倍宠。 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李林甫去世,杨玉环的远方堂兄杨国忠出任宰相,杨国忠为了夺权,渐渐与安禄山心生嫌隙,并开始密谋构陷安禄山。 天宝十四载,早已羽翼丰满的安禄山又岂会甘于人下,于是先制人,以“忧国之危”、密旨讨伐杨国忠为由,联合自己同乡史思明,拥兵十五万开启了反叛之路;李三郎问讯大感震惊,可直到兵变七日之后才最终确信自己的义子——安禄山真的叛变了! 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直捣长安,李三郎无奈,只能带着陈玄礼、高力士、杨玉环等一行被迫弃长安逃至马嵬坡,这场叛变中杨国忠也被乱军斩杀肢解示众。 到了马嵬坡,为了稳定军心,陈玄礼、高力士把此番内乱的罪责全归于杨玉环,并力劝李三郎将其处死,李三郎最终无奈,只能赐白绫缢死了杨玉环,一代美人,年仅三十八岁便香消玉损,成了此番祸事的替罪羊,安禄山动的兵变至此进入了最高峰。 吐蕃见状,也借势而起,开始攻打大唐,一时间内忧外患。李三郎逃亡途中,只得传位于太子李享,令其迎战,自己则继续西逃,入了川蜀。 安禄山起兵以后,由于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于是性情变得暴躁,对身边之人任意责骂,滥用刑罚,终于在至德二载的深夜被其子安庆绪所杀。讽刺的是,紧接着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自奉大燕帝位;可史思明的帝位还未捂热,又被其子史朝义所杀,至此,安史军队内部离心、陷入混乱,唐军得以反攻,这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内乱终得平息。 随着安史之乱的结束,李三郎得以返回长安,居兴庆宫,称太上皇,只是不再过问政事,侍候他的仍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与内侍监高力士。 陈玄礼随李三郎居于兴庆宫后,受封蔡国公,可没过多久便病重去世。 李三郎再失一挚友,加上杨玉环之死一直令李三郎耿耿于怀,李三郎终日忧郁寡欢,仅仅过了五年,李三郎驾崩,终年七十八岁,葬于泰陵,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一代圣君就此与世长辞。 一生忠心耿耿,与李三郎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的高力士得知李三郎驾崩,当即吐血而亡,死后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同年久病缠身的唐肃宗李亨亦驾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