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草根_第三百一十四章 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四章 布 (第3/3页)

的主妇,在进了布庄之后,要为一家三口添置一身新衣,你是会选择一尺八角五的布料还是会选择一尺一元钱的布料呢?

    毕竟单瞧着单价好像没多少的差距,真要是动辄就要来上一丈两丈的布料的时候,这里外就要差出一两块大洋的金额了。

    与日本布的便宜的成本相对比,德国布一件可能就需要200块的成本价实在是没有什么价格优势。

    那么问题又来了,同样在中国兴建的厂房与招收的工人,为什么日本的纺织品就会如此的廉价呢?

    难道是纺织工艺更加的先进,对于工人的操作与人数要求的更低一些嘛?

    若是此时陈介夫就站在邵年时的身边的话,这位懂行的人一定会说,不!完全是因为日本人比之德国人更会偷工减料罢了。

    他们的机器与德国纺织机器的原理基本相同,且并不比德国的先进几分。

    但是,他们日本的纺织厂为了杀进中国,特意在倒数第二道工序上,做出了一个十分狡猾的调整。

    那就是布匹的抻拉。

    他们将机器的抻拉扭矩调节到了最大的程度。

    当一匹布挂上了浆之后,还需要通过人力或者是机械之力,将布料朝着两头扯动,一方面是为了让布料在晾干之后不会产生褶皱,另外一方面则是扩张布料的延展度,让原本只有100米长的布料通过展平不会产生抽抽,缩水,折叠等减少长度的问题。

    这本来是对布料很有好处的一道工序,却在日本纺织厂有些变了味道的机器运作下,把布料的延展性给拉到了最大的极限。

    那么这一到工序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原本只有100米的布被外力拉到了105米,这会让布料更薄,更脆,一些通过高温烫花或者高压按压出来的暗纹,会成为最先承受不住外力的部分,当穿着这些布料的人们拿回去浆洗一两次,或者是放在箱子底压上一个季度之后,你再拿出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位置早已经碎成了齑粉。

    不是露出一个硕大的洞洞,就是针织纱从当中断裂开来,一抽到底,变成了无法复原,甚至都打不上补丁的烂布。

    简直就是坑钱的最为直观的样品了。

    可是就算是这样,普通的老百姓不清楚其中的道道,那些干纺织的内行人会不知道吗?

    卖布料的商贩与老板们也并不全是见钱眼开的奸商,他们为何就不提醒一下自己的主顾,让他们选择更结实耐用的布料呢?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价格。

    这些老百姓们明知道日本的布料很差,但是他们之所以会制作新衣服,为的就是出去参加一些体面的事情所用。

    对于这种不是天天穿,只能穿一两个季度,甚至是为了面子还不能总是穿的一成不变的场面服装,他们不图便宜,他们又能图些什么呢?

    再加上购买花布,洋布的人,更多的是追求款式与时髦的上班人士。

    日本的洋布紧跟在时代最前沿的花色变换,也成为了他们购买的最大理由之一了。

    不是他们不提醒,而是对方的需求恰巧被日本洋布商人给抓住罢了。

    日本的印染技术在全世界的范畴内都居于领先的地位。

    再加上同属于东亚文化的圈子,那边的审美与印花工艺,很好的迎合了青城居民的口味。

    再加上他们时不时的就调制出一种很是与众不同的色泽,配上或是可爱或是艳丽的不停的改变的花色,就成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布料了。

    也因为它总是在不停的产出新花色,哪怕多数花色都有些雷同,但是也给普通的市民们一种错觉,一种日本布总是走在时尚的最前端,根据流行在不断的调整的错觉。

    让能买得起布的人,自然而然的将买日本布变成了一种洋气上身的反应。

    搞到最后,就变成了粗粗拉拉的用于上工的衣服不需要买太好的,结实的土布就能凑合,而今夏或是今冬相当最时髦的崽儿的时候,还是买块日本布来量体裁衣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