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孤舟_守法公民第八章:寻古西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守法公民第八章:寻古西安 (第1/2页)

    许杰竭立赞成去游览兵马俑。按照他得到的线索,秦始皇必定与外星文明有过接触。

    现代在兵马俑的挖掘考古过程中,发现过一把带有记忆功能的青铜合金宝剑。这把剑是在一号坑里发现的。剑体表面有八个棱面,棱面误差不足一条头发丝,精度令人赞叹。过了2000多年了,青铜剑并没有任何生锈的地方,依旧锋利。经过研究发现,剑的表面镀了10微米厚的含铬金属。匪夷所思的是,铬的提取需要4000℃的高温,即使工业水平高度发展的德国也是在1937年才研发出这项技术。类似的剑在一号二号坑一共出土了十三把。最先发现的剑当时是被一尊150千克重的兵马俑压弯了,角度达到了45°以上。当兵马俑被移开的时候,剑瞬间弹回了原来的样子。这和冶金学家们梦寐以求的“形态记忆合金”十分相似,这种技术,现在都无法达到。历史上,秦皇还铸了两柄秦王剑。但至今不知所踪。所以说,秦始皇与天外来客的接触可能是真的!

    去西安秦陵的安排全权交给了许杰,国岚统筹安排。国岚做了甩手掌柜,许杰只好任劳认怨的接下。

    定了五张直达西安机场的机票,又找了一个叫叶子的当地女私导。

    之所以不找当地旅团的向导,是据说这个叶子土生土长,风土人情无一不精,比专业团队还专业,在私导中颇有名气。原夲服务要价是每人1400元,许杰干脆给到1800元,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向导会更用心。

    笫一天直飞西安国际机场后,叶子接机,全程服务,安排住进酒店。

    第二天,开始游黄帝陵-壶口-轩辕庙。

    壶口瀑布非常壮观,只是风沙挺大的。也算是圆了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感觉。

    一路行进,叶子一路讲解: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历史上从汉代先后有历代皇帝亲临祭祀或者祭文。

    站在桥山上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就像水从山底穿过。陵因山而得名,故曰桥陵。

    1942年,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考虑到黄帝声名远播、威名远扬的无比崇高地位,加之为了与陕西蒲城丰山唐睿宗之桥陵相区别,遂改桥陵为黄帝陵,自此以后,黄帝陵一名沿用至今。

    轩辕黄帝的陵冢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在他东巡期间,有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衣冠。人们把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可以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代开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

    桥山在远古时代为有蟜氏居地,称作蟜山;黄帝时代称作“轩辕之丘”或“轩辕之台”,黄帝因此而得名“轩辕”,黄帝城中宫即位于此,以后演变成桥山。

    秦始皇统一六国,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汉朝建立伊始,汉高祖刘邦便颁诏于天下——“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祀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史记·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和《史记·卷二十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