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四章、 抢人大战(中) (第1/2页)
可是大宋没有路引一说,这些巡检想明目张胆拦截也有心无力。 这些巡检请示当地知府知州知县,要多少人才能算是流民窜匪? 各个地方商量过来商量过去,最后达到一致协议,五十人以上。 虽然各个地方纷纷拦截当地百姓到金堂县,但是有一个地方不但不会阻止,反而暗中支持。 这个地方就是嘉定,官府当然乐得此举,现在嘉定作主的是阳武。 他马上就要来到成都府上任,他当然得给自己送政绩呀。 他不但不会阻止,而且还暗中推波助澜。 不然,怎么会有五千人大张旗鼓来到成都府没有人出面阻止。 即便以后嘉定知府上任也不好说什么,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成都府的人。 成都人回到成都,这个乃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当然,这个也是开明的知府才能做得出来,世上哪有吃到嘴里的肥肉又吐出来的道理。 赵飞扬现在整天乐呵呵的,碰到人就是一张笑脸。 虽然他想极力低调,但是毕竟他已经是名人。 他不但在金堂县有名气,现在在整个四川也小有名气了。 在赵平的推波助澜之下,他的光辉业绩一件一件地被《大宋中华报》披露出来。 为了抵抗胡人,他咬牙用高利贷给官府造兵器,支撑官军; 没有钱,他把自己的住宅及作坊抵押出去,差点破产; 看到金堂人烟稀少,他利用自己的名气组织五千民众翻山过岭爬山涉水几百里,过程几乎没有丢失一个人。 他在嘉定已经被余玠、朱文炳及秦玉龙等人知道,这次再次进入这些大佬的视野。 可以说,他的散官已经十拿九稳的事情,就差朝廷任命文书而已。 赵飞扬高兴了,可是有人不高兴了。 赵飞扬事情犹如石头投入水中,在不少文人心中砸了巨大的波澜。 这其中就包括邓斌及高兴,两人不但读书人,而且还是举人,是真正的文人。 呸,你赵飞扬虽然也读过书,毕竟没有中举,不能算是真正的文人。 而你这个一介商人马上就拥有承务郎的散官身份,老天怎么不张开眼睛。 两人不停看看苍天,为何我们这些文人没有这个好运呢? 不但邓斌两人如此,就是李之豪也是觉也睡不着。 别人是五十知天命,他偏偏就不知天命,不然他眼巴巴从天堂一样赵家庄跑到穷乡僻壤的金堂来做什么。 虽然以前赵家庄被昌元县称为穷乡僻壤,可是自从赵家庄崛起之人,他们根本瞧不起外地人。 甚至,就是昌元县的人此时他们也没有放在眼里了,昌元县有的赵家镇也有,昌元县没有的他们也有。 比如,整洁宽阔大道,城管及指挥,还有充满灵性的小区等等。 同样是族长,同样的年龄,王文修的事件也基本上定了,赵平已经答应给了一条出路。 可是自己出路在哪里,自己只是一届举人,官途看来几乎无望了。 可是现在就有机会在自己面前,这个就是从九品的承务郎。 虽然它是最小的散官,毕竟也是官身呀。 而且李之豪还有一个打算,凭着他与赵平舅舅之间宗亲关系,极有可能由散官转为实职。 毕竟,成都原来的官府几乎是大片空白,不但民间需要人,官府同样也需要人。 他睡不着觉,金堂县不少本地也也睡不着觉,这个就包括张思与张固父子。 他们原来的地契已经烧毁了,官府也没有亏待他们,按照人均十亩的田,直接划给他们接近两千的肥田。 照理说他们应该满足了,可是他们偏偏就不满足。 他们也是文人,而且书香世家,三代举人。 张固已经年过花甲,已经仕途无望了,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与孙子向上。 他们是最痛恨胡人的,因为胡人不喜欢科学,只是一味崇尚武力。 所以他们全族即便饿死,也不接受胡人的恩惠。 现在赵平来了,又让他们看到希望。 没有料到科举还没有进行,散官又出来了。 他们张家也在金堂县算得上小小的名门望族,特别是他们全族宁愿饿死也不愿意下山,更是为人们所称道。 他们是儒家之典范,是仕林之中的代表,有傲气有风骨。 他们觉得散官应该考虑他们一份,不能仅仅是外地之人,本地的仁人志士更应该考虑。 赵平小儿,如果你仅仅为了人口,把散官帽子发了出去,这你这样做,实在太寒士人之心了。 这些金堂县士人就这样矛盾,一方面为赵平才气所折服,一方面对赵平有所期待。 金堂县的士人接到张固的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