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隐士的前半生_第五百五十九章 优越感之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五十九章 优越感之三 (第2/4页)

感在社会中有一定作用,也不会那么大吧?万师兄这个严谨的家伙,怎么变得有些极端了呢?

    “话过了吧,万师兄?”

    “不,也许欠妥,但有道理。这道理也是我刚刚想到的,你知道,我们的对话与辩论,总会激发些莫名其妙的灵感,虽然这些灵感是水上泡沫与浪花,但也偶尔会反射出七彩的阳光,对不对?”

    我们三人,包括小胡,在辩论中,思想会互相激发,最后产生一些灵感,我们试过的,有这个特点。这如同几股不同方向的水流碰撞在一起,形成了一些美丽的浪花。

    但思想上的浪花本质上是虚幻的,因为它只产生于偶然的碰撞,并立即在条件变化后消失,它不稳定,没有自性。生灭无常的思想浪花,用佛教的观点来看,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

    但如果把我们看到的世界与社会,用佛教的观点来看,都可以认为是不真实的。但不真实,并不意味着不存在,也不意味着完全无意义。毕竟,世出世间的真理只有一个,万法由心,真妄不二。

    “好了,万师兄,不要说什么绝对相对的意义了,你这个结论,抛开佛教的世界观,就以我们世俗的眼光来看,你如何证明它的合理性?”

    “好吧,我突然想到的观点,你现在就让我证明,有点考验人。但是,我还有点证据的。只是从现象观察的角度来看,你发现没有,优越感,是安慰自我的必须品。如果自我不在优越感的不断安慰中,自我有崩塌的危险,没有自我意识的人,如果不是佛,那也不会是人,活不下来了。”

    这是啥证明,这根本不是推论好吧。这好像一段感叹抒发,夹杂着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

    “说明白话,莫打飞脚”我赶紧提醒到。

    “你要我从理论上先讲,还是从实际上先讲?”

    “从你擅长的方向讲起吧,我听起来顺耳些。”

    “好吧,理论上,人的自我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呢?不说废话,先上结论:人的自我意识是自我强化的。我们前面讨论过,人的行为与思想,有偶然性特点,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随时变化生灭。如果我们有这个能力实时感受这个变化生灭,并作出实时的反应,那么,我们就不会有自我意识,这个观点,你承认吗?”

    这个观点,我当然承认,这是以前我们讨论过的。其中一个“实时”的概念,相当重要。在信息时代,我们知道,真正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连最快的光,都需要时间来传播,可以说,我们任何感觉,都是延后于事实发生的。所有思维,都是事后诸葛亮。

    更不说行为了,当思维已经滞后于事实,而行动又滞后于思维。等我们对事实作出反应行动时,大概已经延后接近100毫秒了。原来学驾驶时,老师也讲过,从发现危险到判断到作出处置,人类最快方程式赛车手,也需要0.2秒左右的时间。

    真正提出比“实时”更为绝对的观点,是佛教经典中的“一时”,一时是就当下。假如我们以“一时”这个当下的观点来审查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心这个自我时,发现,我们的感受与思维与行动是分离的,时间不同步,传递有差异,机制有转换,结合一统一。

    按这个理论来看,我们的自我是分离的,就像女娲造人时,把我们的感觉器官和身体肌肉以及大脑,没有捏在一起一样。没有粘在一起的泥巴就只是泥巴,成不了人。

    按佛教大师们的说法,只有圣者,才能够真实感受到,这种自我分享的“一时”状态,从而深刻体验“观法无我”的真谛。而普通人,总是想用某种理由,把这种时间的延迟性,捏合起来,组成一个并不存在的自我意识,让自已觉得自我的存在是真实的。

    感受、思维、行动这三者本来不同步,也不同性质,也有失真。但我们硬要把它们当成是一体的东西,这就需要某种粘合剂来捏拢它,这种粘合剂,很多时候,就是自我安慰。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自我安慰这种企图,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产生了妄心。以上,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中,人们是如何创造出一个自我的。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具体的花样。”

    万师兄这些话,表明,他在对佛学的理解上,已经前进了很大一步。因为他提出“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